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实现“开门红”。3月27日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360.4亿元,同比增长35.7%(折合199.6亿美元,同比增长26.5%)。
“随着中国防疫政策的调整优化,这是近五年来中国对外投资最大幅度的增长,反映出中国企业对海外市场信心的增强,‘走出去’积极性大幅提高,同时也说明随着中国产业链地位的提升,中国企业有进行对外投资的迫切需求,希望融入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爽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解读道。
业内人士普遍预计,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机遇驱动下,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
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从投资领域来看,1—2月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7.2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流向批发和零售业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2%;流向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投资也呈增长态势。
张爽表示,传统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投资增速最快,这一方面符合世界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大势,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推动服务业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密切相关。
从投资分布来看,前2个月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4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占同期总额的20.2%,彰显了“一带一路”拓展新增长空间的带动作用。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少国际机构认为,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主要引擎的角色没有改变,期待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能。
张爽说:“过去三年,受到疫情冲击的国家亟待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提振经济,走出疫情阴霾。中国推动制度型开放亦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平台和抓手,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践行创新经贸规则、标准‘走出去’的重要试验田。因此,无论从国际环境来看还是国内需求来看,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都将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更多市场机遇和空间。”
“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望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张爽作出此预判的理由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贸易投资中的绿色规则加速演进,商务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了《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数字经济对外投资合作工作指引》等政策文件,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将是助推今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双引擎”。此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RCEP为代表的经贸协定、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将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供更多机会和政策红利。
推动企业更稳健“走出去”
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
在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看来,今年,维护和拓展贸易伙伴关系或成为推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RCEP成员的投资合作将实现深化发展。
这从中国贸促会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中得到佐证。该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企业维持或扩大现有对外投资规模,超八成企业对未来对外投资发展前景持较为乐观态度,约九成企业看好RCEP国家投资机遇。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海外风高浪急、暗流涌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加大等风险和不利因素依然存在,考验着每一家“出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智慧,特别考验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及其本土化能力。
海信国际营销供应链管理部总经理张晓东有着多年供应链方面的从业经历,他坦言这两年“出海”遇到的考验格外多。目前他正在牵头执行海信供应链信息化变革项目,即是企业应对考验的新动作。
“以前提到海外供应链,可能只是一个狭义的制造基地或者加工厂。现在的供应链则需要端到端的能力,这一链条始于前端的消费者需求预测,止于终端的产品交付、库存管理,甚至与市场前端、与国内外生产基地及其总部进行销售预算、要货计划的管理。”张晓东如是说。张爽则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建议:政府应继续完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管理改革;搭建更多国际合作平台,构建“走出去”金融支持体系;引导企业投资服务于新发展格局,强调合规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实践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做好对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海外风险防控。
“企业则应加强对国际形势及东道国投资环境的研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谨慎投资;同时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以此提升企业产业链地位及国际话语权,实现更高水平的投资回报。”张爽说。
来源:国际商报